这些年读过不少和心理学有关的书,从家排、精神分析、行为疗法、催眠、意义疗法再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之前很多没有解开的困惑都在阿德勒的书里找到了答案。他整合了各个流派的思想,却又搭建起起自己的框架体系。他的这套理论一块块找到人生的拼图,看到自己人生是怎样沿着某条路径展开的。
接下来就详细地讲一讲如何通过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来获得个人成长。
一、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
1、
1)不同的人生目标驱动不同的人生
很早以前看过一档节目叫奇葩说,其中有一期是清华的博士梁植参加海选,当时在节目现场他说了一段这样的话,“我现在有很大的纠结,因为我面临明年毕业,然后我本科学了法律,硕士学了金融,博士学了新闻传播,其实挺想问问三个老师,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会让这三个专业能发挥作用。”梁植本身很优秀,当初看节目的时候也很困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问这些,现场高晓松还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你为什么问我们,你的意思就是来了一个姑娘站这说,你看啊我身材又好,我长得又漂亮,我皮肤又好家里又有钱,你们觉得我该嫁谁呢?就这意思吧?"读完阿德勒,再回想这段经历,就能明白梁植在表达自己的优越感。他做的很多事情也是围绕着增加自己的优越感,不管是参加节目,还是想办法丰富自己的履历,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此外,高晓松还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在这问我们你该找个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再看另一个例子李飞飞,她是全球AI领域研究的标志性人物,长期主导着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学科研究。在一段她和吴恩达的访谈中,谈到了自己对于物理学的热爱,对于提出重大问题和发现北极星的热情。她的研究都是围绕着如何让AI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比如如何减低医院的感染率等等。
在不同的人生目标驱动下,两个都很优秀的人,一个更多地关注自己,而另一个却想着如何为更多的人去服务。因而他们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教育不仅仅是获得谋生的能力,还要培养人的格局和眼界。
2)调整人生的角色
相比其它流派,他站在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人类个体的发展,直接从人生三大任务出发,去分析人们行为背后的目的。这就像搭建了一个底层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构建自己的成长体系。之前读过精神分析方面的书,精神分析是围绕着个体展开的,而关系的构建也是围绕着个体的需求。在这个体系中,如果没有咨询师的帮助,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甚至可能会借助一些理论去美化自己的行为。而个体心理学,可以提供一个理性视角,去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目标。
以前在家庭生活中,会经常斤斤计较谁付出的更多。这种心理就是只关心自己有没有吃亏,而没有去想如何更好地实现家庭合作。通过角色的调整和转变,就能减少很多的内耗。
2、从早期经历中找答案
当我们发现自己对某些事情存在异常焦虑或恐慌时,可以尝试从早期的经历中寻找答案。比如我特别害怕远距离的出行,会莫名地紧张,会反复查看车票,也会提前好久去车站,而且会连续几天一直处在焦虑中。之前认为自己是怕赶不上火车,但是从上车到下车,整个行程都很难放松下来。
于是我就开始回忆自己在出行方面的经历,发现自己早期的出行要么是被爸妈接走,离开爷爷奶奶。要么是被爸妈送回来。这些出行都和分离有关,因而在童年时期我将出行和分离焦虑联系在了一起。而这样的认知,一直在我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影响了我很多年。
之前在读CBD的过程中,解决这类焦虑的办法就是从事实的角度告诉自己不会迟到,但是还是无法解决每次出远门都很恐慌的问题。通过梳理童年经历,修正了这个错误解读之后,就改变了这个行为模式。
3、 无意识行为
人们有很多无意识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头脑的第一反应,以及自己的口头禅,去发现自己的无意识行为。如果孩子找我帮忙,我的第一反应是不管自己是不是在忙,都会等一会儿再过去,不会孩子一喊我就立刻答应。在无意识中,我在用不会痛快满足孩子这种方式来获得权利感。
二、 如何更好地和他人相处
1、 合理维护自己的边界
在读阿德勒之前,很害怕冲突,因而总是会被不孝这样的说法裹挟,有时候也会为了维持表面的和平而一味忍让。哪怕对方说了过分的话,也往往会避开正面冲突。但是现在会直接维护自己的边界。哪怕对方是长辈,他说了不恰当的话,也会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
有一个可以帮助你来判断,就是如果对方在乎你的感受,他会怎么表现。
2、理解他人的生活目标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这些目标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应该尝试理解对方的生活目标和动机,而不是仅仅关注表面的行为或言语。通过关注他人的生活目标,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建立共鸣和互动。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双方都能够尊重彼此的个人空间和独立性。
3、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情感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倾听对方的情感需求和表达方式,试图理解他们的情绪背后的真正意图。大王
学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探索个人成长之路
2024.03.06 00:00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