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一期聊阅读的播客,两个主播谈了她们对读书的态度以及如何缓解知识焦虑的方法。
其中一个主播有比较严重的知识焦虑,如果大家评价都很高的书,她看不进去的话会觉得自己有问题。而且在节目中有嘉宾聊到她不懂的话题,为了不显示出她的无知,这个部分通常会被她剪掉。
后来她找到了一个缓解焦虑的方法,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多向博学的人请教,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方作为一个博学的人,就算是业余的看法,他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对于读书,不必强求自己所有书都能看得进去,有些书爱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就不用看,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而自我施加压力。
这一点我颇有共鸣,我的阅读习惯就是无论看不看得下去,只要开始读就要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看不下去也要硬着头皮读完。有些超出自己阅读能力范围的书,读起来极其艰难,每次读几页就要停下来缓口气,阅读时间要比一般的书多几倍。这种书适合睡前看,有良好的助眠效果。
听完这期播客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习惯,那些看不下去的书即便勉强看完,也无法消化里面的内容,基本上看过就忘,只是为了看完而看完。以后要试着把看不下去的书先放着,等到了想看的时候再拿起来看,要是一直都不想看,那就说明这本书不适合自己,也就不必看了。
但是如果一直只读看得下去的书,会不会让自己一直处于阅读舒适区?似乎不会。因为看不下去的书,它们的内容很大可能是在自己的知识盲区,而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其内容往往能跟旧有的知识产生联结,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待知识储备够了,原先看不下去的书,说不定也能看得下去了。
她们还提到了阅读时的心流,这是难得而美妙的体验,我回想了很久,也记不起上一次读书进入心流是什么时候。我确定有过心流体验,但那种感觉遥远又模糊,就像做了一场梦。
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就像毛姆的那本书名《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里面有句话特别适合用来结束此文:
“不管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不管他们是多么一致地对一本书盛赞,要是你对这本书不感兴趣的话,你就不必去理会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