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无数的诗词文章,无数的影视歌曲,无数人用各自的方式描述“母爱”,歌颂“母爱”,《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母爱是母亲对于子女的爱”。如果说母爱是一种生物的本能行为,那么要做好“母亲”,却是需要学习的。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本应血浓于水的亲情,性命相联的恩情为何变得脆弱和不容?史铁生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老舍在《我的母亲》中说,“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曾几何时,我们的孩子却变得厌烦这声音,躲避这声音,更有甚者离家出走,我们又是如何感化孩子的?
“唯成绩论”让很多母亲只是快乐着孩子的成绩,骄傲着孩子的荣誉,无视着孩子的身心发育,漠视着孩子的健全人格。一位母亲说,女儿读高二,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生活上她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替女儿洗所有衣物,只希望孩子有个好成绩。可是为女儿做了一切,结果却没有得到女儿的丝毫感激之情,反而遭到女儿的责怨厌烦。孩子与她交流的话越来越少,一次看到女儿闷闷不乐,便走进孩子房间,关切的问她怎么了?孩子的回答是“你出去,我不想看见你”。这位母亲说到此,潸然泪下。伤心的说为什么我为她付出这么多,她对我却这般“冷血”?!为什么?因为孩子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没有理解体会到你为她所付出的辛苦;因为这一切来的太容易,孩子已经习以为常,认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无需感恩和报答了。反观老舍先生,他从小看到母亲为了一家人衣食所付出的艰辛。他说在他的记忆里,母亲终年没有休息,母亲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因为母亲要帮人家洗衣服贴补家用。他说,母亲和姐姐们做事,他跟在后面。她们浇花,我就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我们只让孩子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认为其它事情会浪费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没有给孩子体会理解你付出的感受,感恩之情又缘何而来呢?要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家务,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母亲不要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要让孩子在家中有他的担当,不然孩子就失去了在生活中锻炼的机会。 我们只知道“没妈的孩子是棵草”,但“泛滥的母爱”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亦是有害的;过紧的拥抱会令孩子“窒息”。当孩子变成学习的工具,母亲包揽生活的全部,温暖神圣的母爱就变成了鲁迅笔下的“湿棉袄”。鲁迅说,母爱于他来讲,如同一件湿棉袄,脱了感到冷,穿着感到难受。母爱应当是一种适时的放手,得体的离开,是给予孩子的一份信任,其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让孩子有一种恬静的回归。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做一个智慧的母亲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最近董宇辉在一个家庭教育的演讲中说到许多母亲辞职放弃一切,租住在学校附近全职陪孩子,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包办孩子一切,做的越彻底,孩子疯的越早。这话有一定道理,门诊上也可以看到,孩子有时候没有问题,是家长焦虑,却让孩子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