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歌德,其实同时买了好几本书,今天在读《诗与真》,同时想读一下《歌德传》,是德国汉斯 尤尔根 格尔茨所著,这是一本很久以前的书,1982年第一版,我只找到了一本泛黄的二手书,八十年代的印刷真的是很难看,然后文字也很艰涩,而且书里的前半部分也引用自歌德的自传《诗与真》,所以,终于还是放弃了。
歌德在写了幼年时记忆最深的一件趣事和祖母的印象后,接着叙述了他小时候所住的街道,原来那街道叫“牡鹿沟”,虽然他生活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鹿,但小时候的歌德还是因这个故事很高兴,看,孩子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总是因为故事而喜悦。或许,是因为有故事,就有了链接?或者是和自身的链接,或者是和天地人自然万物的链接?
陈老师在《》写道:
歌德的时空隧道又是怎样的呢——
人处于宇宙间,谓之宇,谓之宙,歌德的回忆录里,详细地记录了印象里的生活环境,这些叙述给我的感受特别强烈,看看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高楼林立,水泥森林,
“我们的房子后边,特别是从楼上望下来,可看到茫茫一片的邻家园圃,绵亘至城墙才止,风景令人喜爱。可惜自从这儿的公共广场改作私家花园之后,我们的房子以及几所位于街角的别的房子弄到很逼狭。马市街一带的房子拥有宽敞的后院和大花园,而我们却眼巴巴看着我们的院子与近在咫尺的乐园给一道颇高的墙隔断了。
在二层楼上有一个屋子……当我长大以来,那儿是我最喜欢呆的屋子……从那些花园再过去,越过城墙和壁垒,一片美丽肥沃的原野就在望了。这个原野一直绵亘到赫斯特。夏天我常在这屋里做我的功课,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总不厌足地眺望着那刚好映射着我的窗户的落日。同时我从那儿看见邻人在园里散步,料理他们的花木,孩子们在那儿玩耍,游侣们在寻欢作乐,又听见九柱对所用的木球滚着和柱儿倒下来的声音。这一切很早就惹起我的一种孤寂之感,以及从此产生的一种茫然的憧憬。这种憧憬与我的天赋的诚笃和敬畏之心相呼应,不久就显出它的影响,而在日后更明确地表现出来。
……在这儿,我们天天都看见人民广场、罗马圆形剧场、圣彼得广场、圣彼得教堂的内外景、圣安格罗堡以及许多其他景物。
……”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到在歌德的幼年,关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在空间上既有原野的开阔(我们可以用当下的语言理解其为与自然的深度链接,以及由此链接在幼小心灵上引起的敬畏以及个人在自然面前的憧憬;我愿意在一定程度上解读其为在大自然面前油然而生的渺小感引起的这一切;往大里说,似乎可以归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如果说这样样略有牵强的话,我可以作以下解释:只有在合一的情形下,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现人的本自俱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和表现其生而为人的尊贵),又有广场、剧场以及教堂这样宏大的建筑(人类的创造力在建筑上的艺术表现,),不得不说,自然以及人为的宏大空间,必定是塑造歌德这样的伟人的肥沃土壤。
如果说,时代(时间)是造就人的必然背景,我想说,每个人所处的空间(物理视野)的作用一定不次于时代。从广义上讲,空间,又不仅限于物理空间,它必定也包括所处其中的人、事和物。
事实上,歌德在这一部分,也回忆了母亲的温柔对父亲的严厉的互补,父母在早期音乐、绘画,建筑术方面对自己熏陶,这些熏陶,没有一样是以教育或教导,而仅仅是潜移默化在生活中自然生成的。
今天读到了第6页。
014歌德——第2篇
2023.12.07 00:00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