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世界观系列是我希望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社会价值之外的美好,抑或是反思当下一些觉得不对劲的地方。但并不是为了给世界观分高低,只是为了整理当下世界观中可能让自己活得更不舒服的部分。丰富不一样的看世界的角度,希望自己和大家都能找到喜欢的角度。
我发现并非世界或社会中心的人群总能给我带来震撼世界观的魅力。今天我想谈的,是一个别样的群体“大妈”。本文中“大妈”不带有任何褒贬,而只是指代,对的,就是你现在脑子里想到的那群人。广场舞、合唱团、旅游照、人手一条丝巾;唠叨、强势、不讲理。社会认同上来看,“大妈”这个词似乎势不可挡的走向贬义,但何以至此呢?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现代心理学家将我们能够以他人为镜的原因讲的更透彻,即投射效应。“人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而当社会对待一个群体的偏见看法,是否会引向社会的病症呢?
社交媒体时代,信息快速传播,似乎也让他人的指责更加无法逃脱。(可能后期会单独出一篇这个思考)虽然过去的邻里关系,在当下被更公认的称为束缚我们的源头,但我认为社交媒体的“对错是非”评级,似乎才让我们比过去更加急于对自己在两级中做出评价。我们仿佛已然通过互联网,置身于边沁提出的“圆形监狱”当中,透过网友的键盘,开始对自己进行审判。
而对“大妈”们的厌恶,或许正是这个没有书面的规矩所显化的表象之一。
网络的批判让人们不敢为自己发声,因为无论说什么都容易遭到谩骂。当表达成为了冒犯,大妈为自我的争取,也就成为了“不讲理”。捆绑自己的同时,我们也成为了审判员的一员,对他人的“爱的表达”做出审判。至此,不符合个人心意的爱意流露被称作“唠叨”,而只有猜透他人内心正确所需,才算是“提供情绪价值”,但世上本没有读心术,正确的爱意,在现代,似乎如同乌托邦一般,近在咫尺却又永远无法触得。
至此,我总结出了以下三个点大妈精神对我这个当代人的启发:
知行合一:想要什么就说什么,不在意他人的评价
本人就是一个委屈自己第一名,生怕因为踏入他人的界限,而遭到他人不快。在委屈自己一次又一次之后,再将这个“冒犯”罪名扣押在他人的头上。表达自己的需求从来不是错,但学会拒绝却可以是人生的课题。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的概念旨在解决人际关系当中的烦恼,如果还是害怕冒犯到别人,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思考——“最终结果由谁承担”,在适当的时候站出来,为自己发声,而不要等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热爱生活:活着是为了好好活着
大妈对生活的热爱其实体现在很多地方,她们对健康的追求,与对他人健康的关心都是放在极其靠前的位置。谁没有被妈妈催促过吃水果、喝水、早点睡觉呢,哪怕是对别人的孩子,她们似乎也常是这样说。广场舞、散步亦是对健康生活追求的体现。她们衷于生活中的点滴,在追求宏大世界观的当下,这种朴实的美好更加的迷人。
大胆付出:不在意回报的爱是因为本就充实
大妈被人广为诟病的唠叨,在我看来,是无比勇敢的爱的付出。而且这种爱,常被抱怨,但她们的爱意却没有因为无以回应而停止,这让我这连自身都无法满足的缺爱之人感到自惭。在这个诟病爱的社会里,恋爱脑被批判,渴求爱被指认愚蠢,实际付出爱在我看来,是勇敢者的游戏,而现下的勇敢者似乎越来越少了......
本文旨在反抗对于“大妈”的传统认知,展现在大妈们的无穷魅力所带给我的震撼。而这一切的一切,是源于某天在工作期间溜出去看了个花展。无意间闯入她们世界的我,突然觉得被温柔笼罩,以及一种带有无穷生命力的磁场向我袭来。不知道你是否能感觉到我的震撼呢~
最后,我想补充一个我认为还挺符合这篇文章的一个小知识——来自科幻小说家厄休拉·勒古恩在1986年提出的「虚构的背袋理论(Carrier bag theory of Fiction)」。“虚构的背袋理论”是对英雄叙事的的批判,以及对返璞归真的故事表达其追求。生活本身就很重要,“一箪食、一瓢饮”,本已经魅力无穷。世界上的英雄故事已经太多了,但现实没有那么多的英雄,所以日更才重要吧,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都值得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