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是《红楼梦》里不起眼的人物,奇怪的是,在我们国家,无论是谁,提起她,或多或少会有印象。
我读《红楼梦》最大的一个困惑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个人如何记得从小到大的事,又如何在高墙大院里接触到刘姥姥这类底层人物。心中疑惑迭起,思来想去,只觉得曹雪芹是一个奇人,他经历奇特,有过荣华富贵,也经过穷困潦倒。
《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一个误闯大观园的下等人,到贾府的目的很简单,希望能得到一些经济上的帮衬。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叫「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论是曹雪芹生活的清朝,还是现今,人们心中的观念并没有改变,平时不登三宝殿,等到有困难才去找有钱的亲戚,又或是在聊天的过程中,常会抬出一些有钱有势的亲戚,瞬间觉得脸上特别光彩。
曹雪芹写了刘姥姥两次出场的机会(后为续作),第一次是她初入贾府,见了王熙凤,得了二十两银子,欢喜而去。估计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没有印象。
第二次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在贾府里面做了许多「荒唐」事,惹得众人大笑。我读这一段,只觉得贾府里面,没一个好人,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势,通过剥削劳动人民,获得自身富贵,原本应该对刘姥姥产生同情,他们却用各种方式拿她取笑。
曹雪芹在这一幕中写得极为精彩,把一个穷乡僻壤里出来的老人安排在大观园一众,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各种描写,十分形象。奇怪的事,我虽知道刘姥姥是在园中受「欺辱」,还是会跟着情节开心大笑。或许在阅读小说那一刻,我自己也化身成为一名帮凶,选择角色站位,对穷苦人进行嘲讽。
我阅读《红楼梦》的次数越多,发现许多影视剧里也会出现类似「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场景,比如家庭剧中,一位从乡村里考出来的大学生,取了富家女,农村的父母来看孩子,大家住在一起,闹出许多不愉快。
影响范围最大的应该是琼瑶的《还珠格格》,她将刘姥姥的形象进行更改,换成一位名叫「小燕子」的姑娘,通过进入皇宫,成为格格的故事,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物形象。「小燕子」成功的点在于,琼瑶将她塑造从一位没文化,有点儿小机灵的姑娘。她在宫里的拿手绝活是通过刘姥姥式的「没文化」,为众人带来欢乐。
和刘姥姥所不同,「小燕子」有特权身份,她进宫后,成了格格,有人伺候,甚至还收获了一段爱情,琼瑶对其进行了美化处理。刘姥姥无论进入大观园多少次,依旧是下等人,令人同情。
曹雪芹没有写完《红楼梦》,以至于现在只能从一位无名氏(有说是高鹗)的续文里读到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此时贾府已经落败,刘姥姥看见的是一个家族的衰亡,王熙凤将自己的女儿巧姐儿托付给她,请求帮忙照顾。她带着巧姐儿出城,救了她一命。
作为穿针引线的人物,曹雪芹对刘姥姥是塑造极为成功,从她身上,能看见阶层的碰撞,命运的流逝。这个人物至今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观念。
我在不断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会发现贾府有许多肮脏、丑陋的事,但为什么会对书里的人物产生同情?可能除了书中每个人的身不由己,或许正如王老师在课堂上所言,「在对待刘姥姥⽅⾯,贾家(其实是王家)做得如此恩慈,豪迈,敞亮。甚⾄可以说,《红楼梦》因为有了刘姥姥这个⼈物,有了他们对刘姥姥的感念旧情,让⼈觉得世道没那么恶,⼈⽣还值得过。」
要知道,刘姥姥三次进贾府,都获得了丰厚的馈赠,人在走投无路之际找人借钱有多难?我相信,许多人应该深有体会。
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