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奥本海默》,我习惯性地读了同名书,经过一个多月的翻阅,终于在电子软件上翻完,关上最后一页,脑子里嗡嗡的。
如果说电影是奥本海默精简的一生,那书是对他整个人生完整的披露,诺兰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将人物拍成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英雄,而是根据书里的核心,将奥本海默塑造成一个为国家做贡献,到后来被赤裸裸背叛的政治犯。这是书的核心,也是诺兰电影沉闷的原因。
《奥本海默》是一本大头书,内容比电影详尽太多,或许不需要考虑时长和容量,作者在书里不停加入奥本海默的生活。在书的开头,作者从家庭入手,揭示奥本海默是德国移民家庭,他是第二代成员,和其他家人一样,在努力融入美国社会。
奥本海默的家庭有两大优势:一是父母很有钱,从而给他经济上源源不断的支柱;另一方面是父母对他的兴趣爱好没有任何干涉,任其发展。他受到很好的教育,祖父本杰明平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在他幼年时代,送给他一本建筑百科全书,还送给他一套岩石标本,从此以后,他成了一名狂热的岩石爱好者。如果他独处,最喜欢干的事是:收集矿石、写诗和搭积木。
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或许是「伦理教育」,借用书中的解释,这种教育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推崇社会正义而不是自我膨胀。孩子从小会被灌输一种观念:他们是在为改变世界做准备,在为传播现代伦理文化福音的先锋。正是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才逐渐影响奥本海默,以至于他在造出原子弹后,成为坚定的反对者。
阅读书的好处是,作者展现的是奥本海默的细节,他可以不顾观众的阅读需求用笔墨。从书中可以感受到,青年时期的奥本海默成绩优异,有语言天赋,由于学习能力强,连续跳了好几级,是所有人公认的天才。他没有什么社交,多数时间是在学习,阅读量相当大,读过 3000 页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并喜欢写诗。
起初,他的学习方向杂乱无章,并不清楚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为此他还学过化学,由于不擅长做实验,从而转投物理,一方面是物理可以做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他所在接触的社会,物理学正成为一个方向。奥本海默意识到这一大方向,从而转身投入到物理学的研究。他有过人的天赋,学任何知识都很快,加上读到大学,开始有许多社交。拥有文学和工科双重属性加深的他,自然能结交到许多好朋友。
我对奥本海默求学生涯的这部分极为感兴趣,从书中的描写来看,他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极为浓厚的求知欲,再加上时代的影响,从而造就了他往后的成功。在奥本海默的整个学习生涯中,所结交的老师,或多或少与诺贝尔奖接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为他以后创造了条件。
接下来,整本书开始进入一个信息量极大的时刻,成年时期的奥本海默社交很广,他凭借自身魅力,不断在教学和政党间游走。诺兰的电影中拍了许多人,但相比整本书,还是太少了,只提取了一些奥本海默重要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弱化了他所接触的每个人。
其中,我最佩服的是诺兰拍出了书中奥本海默的教学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本海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开放式教学风格,他鼓励所有学生相互交流。他不会在办公时间单独与每个学生会面,而是要求他的8~10位研究生和6名博士后在他位于勒孔特厅219室的办公室见面。每个学生都有一套小桌椅,他们会坐在那里看着奥本海默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奥本海默自己没有书桌,房间中间只有一张堆满了文件的桌子,一块写满公式的黑板占据了一面墙。快到约定时间时,这些年轻男生(偶尔也会有女生)会零零散散地走进来,坐在桌边或倚着墙等待奥本海默。他到场后会依次集中讨论每个学生研究的具体问题,并征求大家的意见。
开放式、勇于讨论的教学,让奥本海默的课堂风格独树一帜,成为许多人前来学习的殿堂,不过他的课有时简单,有时难,如果有学生在困难的环境下做出成就,奥本海默会给予他们奖励。他会帮助许多学生,甚至「邀请过他的许多博士生与他合写论文,而且一定会把他们列为合著者。」他不贪功,在教学上特别豁达。
我在想,如果奥本海默一直潜心研究,或许会成为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可时代没有让他走这条路。后来的事情,了解奥本海默的人肯定知道,他进入政坛,在政府的支持下造原子弹。
接下来的章节,我看着他不停结交人物,又面临伦理道德的折磨与审判。奥本海默始终在思考,却不知道人心是比原子弹更可怕。他困顿于原子弹的出现,又面临无数的抹黑和指控,以至于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读完整本书,再回头看,我惊叹诺兰在电影中没有将奥本海默拍成狂热的爱国人士,给了一个无尽无言的结局。书里,奥本海默有了一个完整的结局。随着冷战的结束,他得到平反,成为美国人民公认的爱国青年,原子弹之父。这是一个我心中期待的结局,只可惜,它过于完美,没有引起我看完电影后对政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