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城市的文明程度,去看它的垃圾桶数量,这是我从小开始所具有的意识。
小时候我在镇上生活,镇不大,关于垃圾的处理,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和小伙伴走在街上,手里有废弃物,最自然的方式是随手扔。这是件很自然的事,没有谁教育,没有人偷拍传到网上,更没有文明执法的大妈对其批评教育。扔垃圾除了影响污染环境,影响美观,似乎也犯不上多大事,除了母亲,从没有人告诉我垃圾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我第一次觉得人类文明的存在,还是和母亲坐大巴车去成都。每年暑假,我母亲会带我去长见识,所谓长见识,其实是去看父亲,父亲常在四川流动工作,为四川的道路建设贡献绵力。每年我有两次见他的机会,一次是暑假去他工地,一次是寒假他回家。
暑假时间长,见完父亲,有多余的时间,母亲会带我去成都二姨家玩。记得有一年暑假,吃完晚饭,母亲、二姨、二姨爹、我表哥和我出门散步,二姨爹问我,对成都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张口说「垃圾桶多。」他们听了哈哈大笑,以至于这句话到了我成年,他们还时不时提起。二姨爹现在很幽默地说,「小山,现在成都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垃圾桶了吧。」
为什么我对成都的第一印象是:垃圾桶多。一是晚上出去散步,走过垃圾桶附近,会有特别浓的酸臭味;其次是我在镇上生活,没有见过垃圾桶;三是多年养成乱扔垃圾的习惯,从没见过有人提着垃圾很自觉地扔在垃圾桶。无论如何,垃圾桶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是改变行为习惯的存在。
确实如我二姨爹所言,近几年去成都,看见干净的街道,很难看见大桶大桶的垃圾出现。我心中不免疑惑,难道是城市发展,让人们的素质提高了?或许是吧,饶是如此,我内心还是对这一答案产生了怀疑。
直到我最近搬家,进入新校区,看见路边摆放的垃圾桶,有拾荒的老人拾垃圾,恍然明白,不是垃圾桶减少了,而是街道的环卫工人变多了。按照人和垃圾桶的成本来算,垃圾桶多,人力成本少,垃圾桶少,人力成本多。大量的人向中心城市涌,自然会有过剩的劳动力,政府为了解决部分人的就业与安置问题,自然需要帮他们找个去处,最简单的办法自然是组织一群人当环卫工,一条街安排数名环卫工,既解决了垃圾大量的堆积的问题,又解决劳动力过剩,还能在检查来临前不至于人手不足,一举多得,何乐不为。街道的卫生,城市的文明,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变化,遵守不乱扔垃圾的规定也不是谁都能做到。
我在城市里待的时间越久,在扔垃圾这件事儿上,也变得和成都人一样,似乎垃圾不扔进垃圾桶,总觉得良心不安。偶尔外出去乡镇工作,看见脏乱差的街道,不免心忧,一座城市无论大小,它是一群人共同的家园,城市的干净整洁,也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进步,需要一点约束才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