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个室友家在信阳,每次跟家里人通话我们都喜欢猜她说的是什么,虽然在同一个省份,却像是在考外语听力。
我从来不觉得她说的话很土,她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我们还常常模仿。可为什么到了自己的方言,就变了一种态度?
写文章或者发消息时,我会把听到的方言自动转换成普通话记录下来,刚开始并不是刻意为之,偶尔卡壳不知道怎么转换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在“搞翻译”。
我知道大部分方言词汇无法完全翻译,只要变成普通话就一定有差别,但我还是往普通话方向去了,因为这种感觉只有小部分人可以体会到,而这部分人似乎也没那么重要,要以大局为重才对。
直到几天前,我决定停止翻译,真实地记录。一是不再觉得方言很土,承认它是我最的初始语言而非普通话。二来我担心以后回忆起长辈们,他们全都说着一口生硬的普通话,那场面简直无法想象。他们说了一辈子的老土话,这就是他们的语言,我又算哪根葱,凭什么随意改动?
方言不土,它本就如此。
语言承载文化,方言的确值得保留下来。如何平衡推广普通话和保留方言的矛盾就比较难。个人认为如果没有方言文字,终究是留不住方言的。粤语就有自己的一套文字,上海话好像没有,所以上海话可能会先于粤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