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前的今天, 诗僧/苏曼殊 早逝;原名戬, 字子谷, 小名三郎, 更名玄瑛, 号曼殊, 另号燕子山僧/南国行人等; 广东珠海市沥溪村人, 文学家, 能诗文, 善绘画, 通梵文; 以往真...没听说过, 虽然广泛闪现民国各种文艺作品中, 比如钱钟书先生曾在《围城》里说:"东洋留学生捧苏曼殊, 西洋留学生捧黄遵宪; 留学生不知道苏东坡/黄山谷, 目间只有这一对苏黄."
照片就不给出来了, 以免击穿对民国的美好幻想, 有关小传抄个开头:
苏曼殊: 以诗人致力革命, 所著诗文小说脍炙人口. 擅语言学,梵文及英/日/德/法诸国文字, 无不精通; 母为东瀛产, 而生平恶日人如仇, 侨居数稔,不肯操日语, 宁辗转觅舌人, 不惮烦也...诗呢比如:
七绝·本事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 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 踏过樱花第几桥.
不过, 感觉对当时中国影响大的, 还是翻译作品(当时中国和日本相对世界拉开身位就是翻译力量没跟上)主要作品有"拜伦诗选"/"悲惨世界" ; 因为当时现代汉语正在成型时, 包含 圣经 的文理版/和合版, 都是对现代汉语应该是什么样进行了大规模尝试; 而对外文诗的翻译, 更加考究对汉语的体悟深度, 比如:
"哀希腊".The Isles of Greece, 是拜伦长诗 "唐璜"中的第三章,原文:
And where are they? and where are thou,
My country? On thy voiceless shore
The heroic lay is tuneless now --
The heroic bosom bests no more!
And must they lyre, so long divine,
Degenerate into hands like mine?
(from George Gordon Byron, Don juan, Canto III)
胡适的翻译是这样的:
往烈兮难追, 故国兮, 汝魂何之?
侠子之歌久销歇兮, 英雄之血难再热兮,
古诗人兮, 高且洁兮;
琴荒瑟老, 臣精竭兮.
曼殊的版本则是:
故国不可求, 荒凉问水滨.
不闻烈士歌, 勇气散如云.
琴兮国所宝, 仍世以为珍.
今我胡疲苶, 拱手与他人!
想来对于那时有点儿文化的人, 又没有深入中国古诗研究的, 对哪个版本更加有感觉? 程序撰写也是, 无论业界总结出多少范式, 自己的代码, 自己得对3~5年后的自己负责, 到时, 自己是否能流畅的 got 到代码的目的/含义/行为/变化/...才是当前编写的最高目的. 是不是?
[[#ZoomQuiet
]][[#DAMA
]]MurM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