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认识陶渊明是因为《桃花源记》,从那以后,大路朝天,一别两宽,再无因缘。再识陶渊明,已经到了30年后的今天,再次相识源于偶然与周折。
说偶然与周折,是因为双十一之际,有同学要趁便宜打劫图书,王佩老师推荐了一些经典书给大家,这些经典书都是王佩老师根据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整理的,我自感古文基础太薄,就没有敢买古典书籍,买了 一本《文学回忆录》。
回忆录19讲,是木心先生对陶渊明专门设置的一讲。就是这一讲,让我对陶渊明有了再认识,让我对“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有了彻底理解。
木心先生对陶渊明极力推崇,说屈原是中国文学塔尖的人物,而陶渊明是在塔外游走的人物,读罢木心先生在回忆录随口吟诵的陶诗,对木心的评语,心有戚戚焉。
陶诗描绘的意境,犹如素描,带着烟火气,直沁心肺。你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句话,让我回忆起农村老家的田地风景,满满的乡情,浓浓的回忆。更绝的是后面:晨兴理荒秽,带月锄禾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我在农村长大,小时候一直帮父母在田里劳作。下地干活从来不按钟表的点,一日三餐也不按照钟表的点,都是看太阳在哪里。东方泛红,就要起床去地里劳作,日上三竿才能回来吃早饭,日头转到南边,影子快要缩成一个点的时候,就是吃中午饭的时候,晚上回家的时刻,就是日头彻底落下去,天上月牙高悬的时候,那时田里看到都是影影绰绰,听到的是蛐鸣蛙叫和偶尔的狗吠。狭长的乡间道路,秧苗的枝蔓爬上路梗,枝蔓上的露珠不时打在腿上,弄的裤子湿漉漉的。
陶渊明就是描绘的这场景吧,与我太熟悉,当时放假在家,这种场景天天重复,有月色,有露珠,有禾苗,有天广地阔,描绘出来确实很美,当时却欣赏都不到这种美,或者并不感觉到这是美。一天下来,可以说身心俱疲,走路都踉跄,说话都懒的吐音纳字,那还有什么美的意境,再晶莹的露珠看到的也是水。
不过,回头苦难都是美好回忆,生活经历的意义是为了引导你,而非定义你。经历一辈子辛苦劳作的父母,整日叮嘱我要跳出农门,去过另外的生活。农村劳作的辛苦,也让我切肤体验,我身体本身柔弱,那种生活对我简直是梦魇,驱使我去改变,驱使我在学业上要努力,因为,那个时代,农村娃只能通过上学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