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字/天 x 120天

Day59+Levana+日更感受

2021.10.28 00:00

上周五在头马俱乐部做了个演讲:是那些我们所创造的,而不是所消费的事物在塑造和定义我们。最近也频繁地体会到这一点。

高中时我对大学有一种遥远而美好的想象,觉得上了大学就可以变成一个全新的人。那种想象,并不是做了什么事所以变得更好,单纯就是因为上了大学。仿佛大学是一个具有魔力的房子,只需要走进去,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理想中的那种人。

这种天真的幻想,当然没有如愿,但我的幻想也没有结束。大二上学期一次课上,旁边同学在填申请交换生项目的材料,我由此知道学校有交换生项目可以申请。于是再次出现了高中那种天真幻想,觉得去更好的学校交换一下就会变成更好的人。当天晚上回宿舍就激动地在学校网站上找往年通知看可以申请的项目和申请条件,暗戳戳决定申请。

后来如愿去交换,换了个地方,作为此前基本没出过大西北的小土帽也确实长了点见识,认识了一些优秀又有趣的人。认识更出色的人这一点,尤其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身边的人有趣出色你自己也变厉害了一样,但如今回过头来看,上大学和交换,想要去更好的学校或者平台,这些当然都是很好的经历,也确实会带来成长,但一个人的核心,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

当年我在想象上大学或者想象交换生项目时,是一个消费视角——我要去那里上学,它会给予和赋予我一些东西。这种想法就像是想要通过买一台相机成为一个摄影师。我对大学的想象,不是我要买一台相机然后用它去创作,而是我要买一台相机,然后我就成了摄影师。

然而消费是不能给人力量的,创造才可以。很久以后,我才对这点有了一点点体会。

在《人间失格》这个剧里,女主李富情活在低谷,患有抑郁症,甚至想要结束生命,她第一次表现出开心,是在帮助了别人并收到一个感谢蛋糕,提着蛋糕准备回家去跟爸爸分享的路上。这个细节蛮真实的,创造和给予,让人产生价值感,产生继续做些什么的欲望,产生快乐,产生力量,产生对生命的希望。

消费当然也快乐,但是轻飘飘的,不痛不痒。买了件漂亮衣服,上了个好学校,看了本好书,认识了几个优秀的朋友,都快乐,但是这些是在从外索取,什么都没有产出,人也因此不会产生力量感和价值感。

创造和给与,看起是很大的词,但都是一件件小事堆起来的。整理干净了一张桌子,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次活动,看完书写了些真实的感受,跟朋友产生了一段让彼此有启发的对话,在工作上解决了一个问题,这些都是快乐的,都是在把自己给出去,在创造。要创造些什么,也不用等待一个专门的时机,等待找到喜欢的工作,每一件事情里,都有选择的权力,是扮演消费的角色,还是扮演创造的角色,是做买相机的人,还是做记录美的人。

前两天跟小彤聊天,她说大部分特别开心的时刻,都来自于“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来自于休息。这是人类的普遍感受吧,休息当然快乐又舒服,但休息够了就需要做些什么才能真的快乐,所有深层次的快乐,都来源于“做了些什么”。

之前看到一句话说,任何高级的快乐都是和痛苦相伴而来的。这里的高级快乐与痛苦,就是创造的快乐与痛苦吧。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