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寄托哀思的日子。
早上默念了两遍心经,静下来,听树上鸟叫,楼下孩子的喧闹。
清明是纪念英雄的日子。
下午带女儿去了惠州东江英雄纪念馆,丰山公园里,平时人迹罕至,今天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献花,有的学校有献花圈。
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多数地方都没有放开现场扫墓。离开本市的话,即使去了低风险地区,回来上班也需要做核酸,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离开市区。
我们中国文化,信奉敬天法祖,我们这一代敬的是逝去的祖宗,而对后代来讲,我们也是祖宗。
我们敬仰祖宗,就是要把前辈的文化,加上自己所活这段时间里创造的价值和塑造的观念传下去。
天清地明,今天是思考死亡的一个日子。
:张哥,你想过死亡吗?
:想过啊。我跟我姑娘说,如果我得了绝症,直接死拉倒。
:你为啥有这种想法?
:我有一个好哥们。前年得癌症,在北京住院呢。他跟我说,生死有命,老弟呀,你多多读读圣经吧。一个人如果害怕死的话,就会永远处于恐慌之中。一个人始终活在怕死的阴影之中,是很悲哀的。
:人其实是是万物的一种。如果万物都没有死亡,那是地球也装不下了,就不可能有天道循环。死亡,对个体是一种悲哀,但对于准确来讲是一种进步。
人活着是为了传承。很多动物一旦完成繁育以后就死,因为已经完成了它的生命价值。人作为一个物种,活着的生物学意义也在于基因的传承。人的物种能够得以保存,能够不断演进,都与死亡紧密相关。
佛教里有阿那耶识,每个人在受精卵受精那一刻,获得了肉体的生命之外,也获得了意识,这个意识是从的阿那耶识种子库里来的,可以理解为一个存储云。能经过一辈子奋斗不断的去提升自己的认知,让自己的更进步一点,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阿那耶识又回到了种子库里。
每个人一辈子的努力,是让自己走的时候,你来的时候更好一点。
用科学的术语来讲,我们不仅需要身体基因的传承,还需要文化的传承,我们称之为“模因(meme)”的传承。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活这一辈子,除了生物学因素的传承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人类创造的知识与精神财富通过自己传承下去。
人都怕死,尤其今天的生活水准提高得太快,世俗的诱惑太多,我们实在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因此,对死亡好像更加恐惧。
对于个人,不解决对死亡的认识,就会让人始终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而临到死时会痛苦万分。
对于社会,对死亡的恐惧还是造成过度医疗和临终阶段过度抢救的重要源头。
面对生理功能一项一项的丢失,面对越来越多疾病的困扰,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死亡看得淡一些,可能就会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对疾病,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这个病变会有什么进展。
有人泰然接受,冷静应对,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生命的激越;也有人整天处于对身体与疾病的恐慌之中,以及对生活境遇起伏的失意、失序、失落情绪中。
不同的态度取决于对人生、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以及相应的精神状态,也由此影响到生活的质量。
赋予我青春活力的,不是药品或保健品,而是食物、运动和阳光。
《寻梦环游记》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只要你还在人的心里,那你就没有死,只有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掉了,那你就真的死了。
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