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字/天 x 120天

谢晋文:为什么读论语?

2022.03.01 00:00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的出现,等于是中国历史上突然出现一个高峰,一般人跟不上,而且到今天也还没有跟上。

两千年来,人类的思想只是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并没有达到新的高度。

谈到未来的文化发展,谈到当下精神困境的出路,我们可以借鉴那个孔子生活的时代。

论语三句话,可以悟一辈子。
前两句说如何快乐,
后一句说如何不生气。

“学而时习之”是指“个体”的养成。

养成之后,会遇到两种情况,
一种是别人“知己”,那就会“有朋自远方来”。

还可能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别人“不知己”,即使“不知己”君子也不会有一点点怒意。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什么是学?什么是习?
学就是模仿。模仿是行动,不是空谈,而是照着去做。你愿意按谁说的做,就去学谁,把全部时间花上去都不够用,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你不愿意照做的东西上。

习是练习,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字,是说鸟。《说文》:“習,数飞也。” 那小鸟跟妈妈学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是喜悦。飞起来了,多高兴啊。

学有所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难道还有比这更喜悦的事吗?

所谓学,学的是什么?
只是技能、知识吗?
不是。
任何事做到深处,都是做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现代的话叫构建自己的价值观。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郭德纲说,上古的时候,没有铜币、纸币之类的东西,当时的人们都生活在黄河流域,距离大海较远,贝壳在当时是很珍贵的,人们就把贝壳钻个孔串起来做为钱币,每五个贝壳为一串,称为一季,每两季称为一朋。

请客吃饭,能担得起主人花费一朋钱的人,可称为主人的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多远才算远?

有了互联网,已经天涯若比邻了,但是每天你与这么多人沟通、闲聊,他们中有几个朋呢?

大家或者为了共同利益聚在一起,或者只是酒肉朋友喝酒吃肉聊以自娱,这些能算朋友吗?

而真正与你志同道合的,终其一生,能得几人?

志不同道不合,近在咫尺亦是天涯。

当你有一天,真的发现一个人与你志趣相投时,那种快乐没经历的人恐怕都难以想象吧?

那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这个字,通常被解释为“生气”、“怨恨”。

其实,这个字的精确的意思是“没有发作出来的怒气”,是“隐含怒意”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但是自己连一点点怒意都没有,表达了君子宽厚的气度。

人不知,是别人不理解你,不知道你的志向、你的为人、你的动机,所以不论你说什么、做什么总是有人挑三拣四、有人冷嘲热讽、有人推三阻四、更有人拆台捣乱。

一个人注定是孤独的,这不是修辞,而是一个客观事实。

他是人的思维模式所决定的,天生如此,从根上就已注定。

你无从埋怨,更没理由迁怒于人,因为你同样无法理解他人。

这世上哪有同理心,哪有共情呢?

君子,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想成事,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钱穆先生说:
“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学而时习,乃初学事……
有朋远来,则中年学成后事……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圣人深造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当你为天下苍生鞠躬尽瘁,
却被骂得狗血喷头、体无完肤、无以慰藉时,
翻开论语,千年前的良师益友正以温和而坚毅的目光注视着你,
他的话穿越时空给你莫大的精神鼓舞,
让你觉得并不孤独,至少还有他与你同行,
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
远方何止有时间空间…

谢晋文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