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面镜子。
我们这个时代,很像宋朝开始的那几十年。唐未的战乱以及文化的中断,与今天非常相似。
中国社会许多制度上的,和人文环境方面的痼疾,其实上千年来并无多少改变。
即使改革开放前后相比,好像变化剧烈,但影响左右我们生活乃至命运的许多东西,也依旧在那里起作用,未必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
钱穆说:
『追求经济收入之外,古代讲人生三大目标,
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但立德为本。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无成就,但对领袖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心诚意,备受后人推崇。
而曹操说,宁我负人,勿人负我,其文采张扬,政治军事才能表现突出,但后世多讥讽和轻视。
中国史主要精神是一个“善”字,
即善人善政,善言善行,青史留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是做一个像样的人,便已尽责了。
而真正对自有要求的就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人多宠爱历史上失败的英雄。
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大圣人,周公与孔子,周公得志在上,奠定了周代八百年的天下。孔子不得志,但他在历史的影响却更大。』
学历史的人,尤其应当善于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简单凭一己印象来取好恶。
阅读历史、汲取教训,是一种避免犯错、尤其是犯大错的智慧——这是人尽皆知的古训。
现代中国人,都无法不受到传统断裂的冲击和影响。
而旧的传统一旦丧失,新的观念习俗就会渗入到人们的血液之中,怕是没有什么课能够补得回来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任何一种所谓传统文化,指的其实主要是溶化在亿万国人血液中的观念、礼俗和行为举止等,种种习惯性的社会生活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它的延续多半,是通过按照这些传统方式生活的家庭,和由无数这种家庭所构成的社会环境的习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的。
读史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历史关联现实的某种危机感。
读史,希望能找到一个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妄想。
人类不可能发现什么“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从古猿进化到原始人,花了上千万年的时间;
从原始人进化到现代人,花了数百万年的时间;
从早期现代人进化到有文字记载的现代人,也至少经过了数十万年的时间;
而从有文字记载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也至少用了几千年的时间。
哪怕我们仅仅把目光聚焦在人类工业社会形成以来,这几百年时间的范围内,还是要清楚地看到,把绝大多数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从农民,甚或海盗,变成有公共意识、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现代国民,既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社会治理环境,更需要一个好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持续学习与习惯成自然的长过程。
把正常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本应经历几百年、几千年的进化过程,压缩成几十年,甚或十几年时间来完成,除了暴力、流血、强权压迫或反反复复的动荡外,又能得到什么结果呢?
营销人,先把营销放在一边,专心听一下钱穆关于研究历史的方法论。
或许有些百思不得其解的营销问题,忽然有了顿悟。
读《中国历史研究法》有啥用?
读书的目的,是看名家面对黄茅白苇,如何思考的,如何决定轻重缓急。
“精英”们成功,既不全是天赋和努力,也不全是关键时刻理性选择的结果,
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如何讲运气的故事,写就个人的历史。
历史书上要么说近代史是“崇洋媚外”,
或说“封建历史是上层社会压榨下层社会的一种手腕”。
我们不能盲从。
重新认识历史,从通史开始,依次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地理,以文化史结束,共八章。
中国以往历史,有何等意义?
中国以往文化,有何等价值?
中国的前途,如何等出路?
做营销的人,要从时间和空间维度重新思考的问题。
读完十遍之后,再来想中国历史,文化,和国家前途对于手头小生意的启发。
读书百遍,不求甚解。
中国人当知道中国史。
不知道中国史,就没有办法知道我们自己,无法认知我们的未来,不研究历史,便无从得此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