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教真的,天津武行就完了。
看徐浩峰的电影《师傅》,又让我想起了张晓武老师。
十几年时间,前前后后,我跟四五个师傅学过太极拳,印象最深的是跟广州天河体育馆张晓武老师。
他身上有硬功夫,在街上打过好几次流氓,就如很多优秀的体育教练,都是退役运动员一样,只有亲身实践过,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纸上谈兵,做给外行人看的。
广州天河体育馆一楼,租一间店面,中间招待客人的大厅,可以喝茶,墙中间的木匾是“太极拳好”四个大字,录邓老的话。旁边挂着好几面“见义勇为”锦旗,角落支着刀枪剑戟。
一个好的老师,应当言传身教。告诉学生很多理论的同时,还要亲自去实践那些理论,拿出过硬的作品来证实自己的能力。
晓武老师平时不教学生,都是靠他的侄女老婆兄弟来撑场面,有短期班,学会24式就毕业,还可以继续交费,学48式,72式,太极剑,太极球…也有长期班,交年费,有空就来,跟着练。
拳师开武馆,都是养家糊口,哪有教真的?虽然也会示范几式太极拳在双方交手时的作用,张晓武老师说:那些24式,48式的套路,不过是用来唬唬人的,健健身还可以,打起人来并没有什么实用。所谓的太极拳比赛,也不过就是太极操的表演而已,看谁做得漂亮,冠军轮流得,今年花落谁家?
电影里,赵心川教何安下太极拳,让他摸自己后背的每一条肌肉。太极拳只有一招,就是你摸到的动势。那些野马分鬃、玉女穿梭一类的招式,只是招揽学生、养家糊口用的。
但即使教真的,当工业文明渗透进中国之后,几千年的拳脚技艺崩溃没落了。因为再强的功夫,也打不过工业造的枪炮。
古话说:要想学得会,要和师傅睡。没有了师徒,哪有情谊和规矩?
张老师的儿子学了两年太极之后,送去河南嵩山少林寺去学少林拳。
有一次徒弟请他吃饭,喝多了,回到体育馆,看我们还在练,张老师有点不好意思,”唉,耽误你们了,我练练拳给大家看一下。”
一起学拳的师兄弟,大部分来自广州,其中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老外,Tony。他一生爱好武术,学过各种套路,在澳大利亚自由搏击中拿过名次。但是,中年以后,背部肌肉拉伤,硬武功是没法练,来中大学习中文,边寻访老师,找到了张晓武。
Tony 练习从来不偷懒,无论是做开始的准备运动,中间的学套路,还是后面的抖大杆。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他身高一米八几,身上肌肉起棱线,抖大杆虎虎生威。夏天夜晚练拳认真,一招一式。站桩时全身都湿透了,鞋也湿,地上一滩水。
学了两年之后,他回澳大利亚去开武馆了,多次写信邀请晓武老师,去澳洲指导。张老师每次提起Tony 都非常自豪。
拳术刀剑都是套路,晓武老师最关键教的是抖大杆,增加自己的力气和定力。大杆又称白木杆,三米多长,一端铁枪头和红红缨, 杆的粗细不等,从水杯粗到碗口粗,最重的杆有几十斤。从轻到重,一个晚上,抖杆从300下到500下。半年左右气力大增。
我去学拳,是因为当时鼻炎严重,想找一本运动来缓解症状。
那时候,张老师说,跟着我练吧,鼻炎肯定能好。
跟一个好师傅学一门手艺,
养成一个好习惯。
长气力的人,还是抖大杆,基本功,力气不骗人。刚去的时候,只能抖最轻的杆,五六斤重,三两下。学了一年以后,最重最粗的杆,20多斤重,也可以抖五六下了。
练拳之后,营养也跟得上,渐渐鼻炎的症状减轻了,身上有了肌肉,眼里有光,头上有火,手心也有了温度,走夜路的胆子也大起来。
看到鼻炎俩字,感觉又要过敏了,练拳这招还是第一次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