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你好:
昨天你向我倾泻了对教育制度的不满,导火索是认为学校为了不让选物理、化学的理科组合,有意在这两门上出难题刁难。
我能理解你的沮丧,进入高一,就进入下课做作业,回家学半夜的内卷状态。最近两个月,甚至向我抱怨自己睡不好。努力似乎只为分数,分数却不总是随人心意。
说到小三门,我们到底在选个寂寞?
- 先说好消息,2024这一届“技术派”重回巅峰
上周新出的2024届新高考目录中,12000个专业需要选择物理(其中10000个需要理化双选),占全部24000个专业的一半,一边是技术,一边是艺术。
- 再说坏消息,学校的苦衷
2021年高考,上海考生的12%能进入本地985/211。其中占三分之一强的综评,几乎被四校八大占据。选考最难的理科,对于“普高”,很容易成为炮灰。
上海中考具有极强的不合理性,一分之差的偶然性极强,但到了高考,就具有强烈差异了,为什么?先按下不表。
- 你喜欢的,你擅长的
喜欢的首推化学,那擅长什么?
本学期两次考试,单科:
两次A+:英语
一次A+:历史、化学
一次A :物理、生物、政治
小三门,历史+生物+政治的文科选择稳定性,高于物理、化学、历史/生物的理科选择,从理性考虑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你显然是感性的,你写下了“战书”:
宁可选择险恶的道路,我绝不动摇。
选择小三门,确实是选择一条攀登学习之巅的路径。更困难的路,须更多勇气与毅力。
读高中是为了读大学吧,那么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为文凭,为生存,为发达,还是为钱多活少离家近?
都对,也都不对。
回望我的求学生涯,94年我直升进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在的华东理工大学)“外经贸”专业。在那里遇到或严谨或奔放的老师们,比如营销课老师“钱麦尼”、西方经济学“铁拐李”。。。遇到一群有趣,有想法的年轻人,有海派画坛一代宗师的没有艺术细胞的孙子;有四校校长书香门第却高数学渣的女儿;有玳瑁眼镜每天袜子不重样的小开等等。
在华理,我完成了通识教育,开拓了眼界,完整了人格。更重要的是点燃了求知的渴望,找到了热爱并愿意为之吃苦的专业:计算机。可以说“外经贸”设定了我职业的下限,“计算机”拓展了上限。
赞赏于你的坚定,我会祝福和帮助你,希望你记住自己的初心。
sunny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