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归还是要继续输出的,不能停顿。先把这2-3日凑得flomo文字整理成篇。
- 感觉今天特别不在状态,就像去年疫情期间被隔离在家的感觉,没有念想,没有输出的想法,疲惫无力,不停地用空虚占据沉默时间,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致。
- 眼见又要进入放弃的关隘,我真的擅长心理表达吗?过度的情感映射与心理活动,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我从始至终都能意识到的问题,但是多年来,从专注的方向上来说,已经刻意扭转这种局面,但是停顿下来思考时,依然如脱缰野马不受控制。一定要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好好开始领域的整合,人们乐于关注的是你在某一些方面的闪光点,而非整片森林,但是你必须具备滋润森林,成为森林的勇气。
- 所以每到一个山头,都能感觉冲到半山腰就要颓败的阵势,仔细回顾一下以前的场景,上高中,有机化学跟不上课,就抄同学的一本课外辅导书,试图理解其细致的原理讲解知识,不过效果还是很好的,我总是刻意找到那种透彻合意的理解轨道,喜欢从源头和思索背后蕴含的想法,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即不拘泥于死学的状态,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有些课程我的理解能力跟不上课程的知识推进,导致常常是落下很多课,只能进行自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大学,最常见的场景是,上着物理化学、有机化学课,私下却看的是从图书馆借阅的文科类书籍,这样断断续续形成的学习习惯就是期望有大量的背景知识来做铺垫,可是却没有形成问题讨论的气氛,也没有把自己的疑惑转化为向老师求助的问题,以致大学的化学类课程学的很不扎实,同时也没有留下良好的复用习惯,比如记录、思考总结笔记等等。
- 今天花了很多时间又重温了python相关的知识,忽然发现,可能是因为持续的重复,对一些概念没有那么陌生和拒斥了,反而还浮现「原来并不难」的感慨。这就又把我拉回到学习python的路上,真是奇怪,这么反反复复,竟又有了点自信,是要继续上坡的节奏。
- 作为工具控,逐渐养成和适应的习惯是一开始先从最原始的功能进行切入,先使用起来,慢慢再根据需求解锁高级技能,这样有个好处就是先和软件混熟,比如notion、access、powerbi,一开始我很难入门,未知的菜单和操作太多,在达到理想的目的之前,尝试后便要碰壁,根本形不成肌肉记忆,但是一旦开始使用,先进行数据录入,自然而然也就理解哪些功能是我现阶段还用不上,但总心里痒痒恨不得一口吃胖的东西,有了界限后,也就达到了「知己之不知」的境界。
- 那么30天闷罐行动,我要干些什么呢?写小说,真的不是一般的难,动起手指容易,将文字连成意义的长龙就好比下了火海,焦灼难耐,想摹仿或借鉴一个曾经阅读过的小说,才发现根本抽离不出可以挪用的框架,即使参考看过的各类电影的叙事结构,也难以擘划出自己的故事蓝图,只能当头自挥一棒,「不是这块料」,没有浸淫于书海或长期的故事期待之中,凭空杜撰就如小孩在纸上乱画一样,现阶段浇灭气焰,是退缩也是识时务。
- 那么应该从哪开始呢?写诗?15年前是学生时代写诗的高峰时期,现在对诗的认识有说不清的偏见,也缺乏语感。而这话要放在以前,是断然不会说的,那时视诗为身心灵所依赖的表达窗口,一首诗最长能写一周的时间,反复锤炼、修改,同时大量阅读新诗,摹仿优秀诗人的技法,寻找自己的灵感,一场雨、公鸡打鸣、草坪里的阳光,都能注入诗句,展现美好的意象。现在之所以有偏见,是审美趣味在变化,对事物、修辞的钝感逐渐加重,看不得别人词藻的华丽和绕口,也痛恨虚伪的雕琢,而这恰恰也是难以克服的隐忧。到现在还没有答案。
flomo是个好兵器,还是能记录下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