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项目答辩,又一次看到楔在陌生与非陌生领域间的知识篱笆,专业跨界,如何清晰传递信息,如何子弹头式的展现表达结构,我观察了一番他人的答辩,还是随意点好,不要文绉绉,也不要用长句,经常断句,照着ppt念,连我自己都深刻鄙视。
由王佩老师朋友圈看到小X楼事件,有点怅然所失,还没弄清真相,就先迷失信仰,真相稀缺,信仰却是强灌的,一方天地,自身的圈层之外,彷佛就是楚门的世界。对某一热点事件,远离新闻中心,于我仅仅是臆想,依靠词汇的堆叠,陈辞痛骂,顶多舒缓下情绪,过过嘴瘾,转而还得活在新闻联播之中。所以,我自己纸面上的两极表达,时常让自我对立、分裂,呈现不安,点滴积累成思维的高墙,贫瘠而又无用,不如做好自己人民群众的身份,自有党来服务,不如去看看微积分,感受变化的魔力,不如沙砾,等待岁月潮解风化。
下午回到办公室,看到同事在补XX评定的课程,补的课,全是 Politics ,感觉有些滑稽,上一刻,我还念念不忘小X楼呢。于是找来枪手,1门课15元,把5个人总共30门课全部挂出去,油然生发思维交锋的想象,但愿我依然是小胆子。
做晚饭前,看到地上那瓶敞口1周的大瓶可乐,我问小朋友还知道二氧化碳这个词么,「你说一遍,知道这词是啥意思吗?」,「二氧化碳,大人的词,小孩子还不懂」。上次幼儿园家庭小作业,用开水、空瓶做虹吸实验,没有合适的空瓶,我就把未开封的1.5L可乐倒进5L的农夫山泉的瓶子里,呼啦啦冒出一鼓气,讲到了「二氧化碳」。要懂很多词、很多事物,路还长着呢。我自己还有好些都不懂呢。
照着B站「小高姐」的视频,做西红柿炒鸡蛋,算是成功,视频不长,简练的步骤说明及动作示范,清晰流畅,同一样菜,每次做,都是一样的味道,这不也是一种风格表达吗?我之前炒鸡蛋,毫无章法,要么焦黑,要么瞎配菜,能吃,也没觉得多么不堪,顶多是触发室内烟感报警,担心联动到消防科挨收拾。但,这样毫无厨艺可言的饭菜,从来不敢端到来客的嘴边,所以每每想到大学老师「一个学化学的,对做饭应当是在行的」言语,就觉刺耳,还好,现在只要有机会,会网上搜索靠谱的方式来实践,最起码对大火、文火,焯、饧,这些字词有那么一点认知,不会炒生或过焦。目前攒下的一点自信,都在一个鸡蛋、一瓣蒜、几只虾里了,适当的步骤组合、油温控制,也许以后,我也可以配用烹饪这个词汇,静待时间发酵。
追了一下「轻松五章」,还没有看完,除了学生时代看过学校舞台上的「雷雨」表演,这一次在B站,算是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看话剧?对电影、电视的依赖没有十年前那么强烈,总觉得舞台上的东西就那么回事,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完全超出我戈壁苍茫的生活认识,说不清那些演绎夹杂的情感或是倾诉的理想,是倏忽即逝?还是回响不绝?这一块土壤,我缺少耕种,期待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