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常用之二
2021/12//20 Day010
昨天说到我东西不用最大的问题是看不到就当不存在,今天要反省第二个重要原因:携带、使用不方便就不用。
算上大一点的摄像机的大三脚架,我大概有5个三脚架,除了拍纪录片,还真不太用,平时拍照也懒得像那些摄影家协会的那样扛着三脚架,但其实很多时候要品质高的图像还是需要稳定性,有稳定性也更方便调整曝光参数。这个曼富图三脚架是去年买的,居然一次都没用过,放在办公室天天能看到,熟视无睹到都懒得谴责自己为什么要化这个钱。
所以携带、使用不方便有时不一定是物理上的,可能是心理上的,比如抱个脚架觉得背时。
回到第一周前启用的华为M20,可以固定在三脚架上的框架昨天也找到了,三脚架也有了,理论上可以干活了,但这个脚架上的云台固定卡没在脚架上,就是我昨天说的东西没个固定地方,所以晚上还是得回家找附件(不过印象里知道在哪,但愿不要再失望)。我这台手机的支撑网络的成长还远没结束。
昨晚去朋友家喝茶,看到他们阅读台上放着《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我即盛赞这本书,作者聚焦六个主题:玻璃、寒冷、声音、清洁、时间和光,将人类围绕它们进行的技术发明和革新生动地展开,让我们以新颖的眼光看到了我们今天很多人认为理所当然的现代世界究竟是如何演变过来的。主人告诉我读了3/5了,也觉得写得很好。
由此我也想到,其实对人类来说,所谓的个体是不存在的,我们从来都是被我们的家庭、社群、民族、国家、组织等编织起来的,用人类历史演进形成的物质生产能力所构建的物体网络支撑起来的,成为结构的一部分。这个思想和物质的网络实际上是人类器官的延展和增强,用来改善自己的群体的生存环境或者毁灭异己的生存条件。
不过现代人对个体自由存在某种迷思,也导致了当今世界的种种冲突,虽然前辈的政治哲学家、社会学家等有过种种理论和假说,但这个问题仍需更多的思考。我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是不能从个体出发去思考人的问题,现在的思想家如果没有扎实的生物学知识基本上就没资格谈论人类思想,这个判断也得到几位生物学家的认可。
回到解决方案上来,今后对一个物品的判断,不仅是要考虑它本身的功能,还要认真想想它的使用场景、物流、维护和保管,不能孤立地看它自身。我曾经想买一个小美自动烹饪机,但现在居所的厨房灶台面积实在有限,暂时也不可能弃用天然气灶,如果每次使用收纳都很繁琐,当然就不该买啦,不过,这个购买欲望其实还是被领导掐掉的。
OK,脚架以后就扔在车上。
物件10
曼富图三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