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字/天 x 120天

S6Day57+Levana+减少分类和判断

2021.10.14 00:00

前两天临时被派去做一个会议的报到,就是坐在酒店,有人来的时候帮他们登记信息、安排房间,发放会议资料、餐券这些,如果只是想象的话会觉得这个工作很简单没什么意思,但我第一次做,还蛮有意思的。也观察到一些小问题。

当时有三个小细节,一是酒店门口侧面摆了张桌子,有工作人员在负责让每个进来的人填疫情防控承诺书,填完交到报到的地方。二是部分参会单位的嘉宾有专人对接,按照安排,对接人提前帮嘉宾进行了报到,餐券和资料也都代领走了,所以这部分嘉宾不用再来报到。三是部分嘉宾住单间,部分嘉宾住标间,单间里提前放好了资料,标间里没有放,也就是说,我们只给住标间的人发资料,住单间的人不用发。

细节二减少了报到现场的报到人数,细节三减少了发放资料的数量,看上去减少了报到现场工作量,实则不然。

这三个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对嘉宾进行了分类,对工作人员来说就是要多一次判断,每多一次分类和判断,就会降低效率,增加出错率。人少的时候没问题,但人一多,错误就多了。

第一个细节,疫情防控承诺书,人少的时候每个进来的人都会被注意到并要求填承诺书,但人多的时候桌子和工作人员都被挡住了,后面进来的人根本不知道需要填东西,直接绕过桌子进去了。于是到了报到的地方,报到人员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判断这个人有没有填承诺书,填了的继续,没填的返回门口去填。

第二个细节,部分嘉宾由对接人代报到并领走资料,不需要再来报到。但有些嘉宾不知道,还没跟对接人联系就直接来了酒店,跟着人群过来报到,于是工作人员多了第二个判断——在名单上找到名字,看这个人是不是已经被代报到过了。如果报到过了但嘉宾不知情,还要帮嘉宾联系对接人。(这点也跟对接工作不到位有关)

第三个细节,住单间的嘉宾不需要发放资料,一样的,也是增加了一个判断——这个嘉宾是住单间还是标间,是只发餐券,还是资料餐券都要发。

以上三个判断都非常简单,小学生都会,但是在嘉宾多,时间紧急的状态下,人的注意力会非常有限。当时旁边两个姐姐一直有临时状况需要处理,临时有人员变动要调整房间的情况不在少数,每件事单独看都很简单,但一件又一件不间断出现又都要立即处理的时候,就会乱,这时候在报到流程里增加哪怕一个小小的分类和判断,都会降低效率。

那天就有一些漏填承诺书,工作人员也忘记提醒的,有报到了一半发现已经由对接人员报到过的,有给住单间的嘉宾重复发放资料的。虽然整体顺利完成,但中间报到比较集中的时候挺混乱的。效率低,参会嘉宾等的时间长了,体验和印象肯定打折扣。

虽然操作起来可能又会有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但我还是猜想,尽可能地减少工作人员要面对的分类和判断,每个嘉宾来的时候报到流程尽可能一致,是能够提高效率的。比如承诺书可以由报到人员直接发给嘉宾填;专门的对接人员可以只对接嘉宾不代领资料;资料要么在单间和标间里都提前放好,要么都不放,由报到人员统一发放。这样表明上看工作变多了,但每个人来的流程都是一样的,减少变化就是减少错误,尤其是人多的时候。

写这篇时我想起了之前在产品沉思录看到过的一个类似例子:

曾经开过两个外卖厨房,其中最难的不是烹饪过程(毕竟都已经料包化),而是在极短的时间又快又少错误的将餐食打包好发给外卖小哥。而其中最难的则是给餐食贴标签以便快递小哥取走,另一个则是不能漏带餐具,否则大概率会吃到差评。于是思考良久,改变了整个处方的格局和流程 —— 在每日闲时根据昨日的销量预估提前在盒盖上贴上菜品品类名称,打包时直接取用;另一个则是在所有的单份打包袋上提前粘贴一份筷子(三合一有餐巾纸那种)。这样中午高峰来临时不但能提高效率,还极大地降低了出错率。
给餐食贴标签,以及不漏带餐具,这两个简单工作在高峰时间变难的原因,也是因为每一份外卖要贴的标签和放的餐具数量不一样,需要思考和判断。如果每份都是一样的,多做几遍形成肌肉记忆后直接放就行,只要没有判断和决策压力,就会简单很多。

所以对于这种内容简单但时间要求高的工作内容,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就把工作人员想象成傻瓜,尽量少分类,少判断,少变化。

也是做了这次会议报到才体会到了当时看到的这个厨房案例,这些小细节,不亲自体验一下还真的想不到。
title: Day59+Levana+日更感受
今天这篇《减少分类和判断》写了好几天,从上周午五开始写,一开始想写的特别多,脑子里是整个报到流程、见到的人、观察到的小问题还有一些个人感受。

周五没写完,周六打开准备继续,但过了24小时发现,这也太罗嗦了吧,乱七八糟说了些啥。改着改着发现不是语言的问题,是想说的太杂了,最终决定把其他部分删掉,只留下观察到的小问题这一部分。

再第二天,开始重新写,发现要把问题说清楚,还是得回到流程,先讲清楚报到流程,再说问题是怎么回事,为了说明问题,我描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报到情况,一个非常顺利,一个非常浪费时间,最后写了两千字,还没写完。

这么简单一件事,两千字还没说清,未免太罗嗦,又开始调整,调着调着觉得,不能试图把所有看到的细枝末节都写进来啊,没有主线。这才把题目从“工作小记”改为“减少分类和判断”,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删掉。即便这样,还是写了很多废话,语言又非常口语话,自己看着都觉得啰嗦。

最终发出来的是全部删了今天重新写的,写完之后发现,之前交代的很多背景删掉其实完全不影响主题的表达。就像你看到夕阳很美心情很好,想描述给另一个人听,但一开始并不知道让自己心情好的究竟是什么,于是就想把日期、地点、人物等等一切都交代了,讲着讲着才发现,最核心的只是夕阳,别的都可以没有。

今天写完觉得应该说清了,但还是不够简洁,非常肯定,还是可以用更短的话说清楚的,比如下面少楠关于厨房这段,两个问题及解决办法,一段话就说的很清楚,我还做不到。

曾经开过两个外卖厨房,其中最难的不是烹饪过程(毕竟都已经料包化),而是在极短的时间又快又少错误的将餐食打包好发给外卖小哥。而其中最难的则是给餐食贴标签以便快递小哥取走,另一个则是不能漏带餐具,否则大概率会吃到差评。于是思考良久,改变了整个处方的格局和流程 —— 在每日闲时根据昨日的销量预估提前在盒盖上贴上菜品品类名称,打包时直接取用;另一个则是在所有的单份打包袋上提前粘贴一份筷子(三合一有餐巾纸那种)。这样中午高峰来临时不但能提高效率,还极大地降低了出错率。

中间已经想放弃这篇了,就跟一直看一个字看着看着就觉得它不是个字了一样,一直写这个点,写着写着就觉得,这是什么无关紧要的问题,小题大做写了有啥意思。

最后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感受,我观察到了这个事,想写下来,那就写下来,无关紧要就无关紧要。
用简短的话把事情讲清楚跟报到一样,做好了不会怎样,它是个基础,就像没有人会因为自己会呼吸而骄傲一样。但是做不好就会有负面作用。不呼吸会死;话说不清会让人觉得,这什么水平不看了;报到做不好会扫人家的兴,觉得连个报到都这么效率低下,这主办方不行。

写到现在,觉得写作不再是灵感迸发时的一时兴起,卖弄自己一闪而过的小聪明,而是诚实地,日复一日地练习用简单的方法把事做好,用简单的语言把话说清。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